close

  楚天都市報訊 圖為:今年3月30日,由湖北省國學研究會、湖北日報傳媒集團共同主辦的大型公益人文講座——湖北國學大講堂上,郭齊勇開講《湖北國學及其傳承》 記者葉茂林攝
  圖為:為優秀傳統文化的發揚光大,郭齊勇奔走數十年,始終不忘初衷
  □本報記者範寧
  【大家名片】
  郭齊勇
  湖北武漢人,1947年生。現任武漢大學國學院院長、國際中國哲學會副執行會長、中國哲學史學會副會長、中華孔子學會副會長等職務。主要從事中國哲學史的教學與研究,專長為儒家哲學和20世紀中國哲學,國家級教學名師,在海內外學術刊物發表論文200餘篇。主要著作有:《中國哲學史》、《中國哲學智慧的探索》、《中國儒學之精神》、《中華人文精神的重建》、《熊十力哲學研究》、《郭齊勇自選集》、《文化學概論》等。主講課程有:中國哲學史、《四書》導讀、《老子》《莊子》導讀、中國文化、儒家哲學、哲學史方法論、《禮記》會讀等。
  武漢大學國學院位於珞珈山腰,望“梅”、臨“楓”、聽“櫻”。一挑青檐,自成格局。
  門庭靜謐,不霸氣,不顯赫,時有身著漢服、唐裝的年輕人輕悄出入。院中一座孔子像,基座上四個大字:萬世師表。
  一股儒風撲面而來。
  目光從孔子像移向室內,走廊盡頭,郭齊勇先生迎出來,笑眯眯的。他手裡抱著幾本薄冊,不是泛黃的古書,而是一套面向中小學的優秀傳統文化教材——他是主編之一。“弘揚傳統文化也要從娃娃抓起。”他頗感時不我待,每天都十分忙碌,今天論道論壇講座,明日做客報紙網站,弘道、授業、育人,雖年近古稀,仍不辭辛勞。
  【破題】
  傳統文化可以解決現代困惑
  一個半世紀以來,中國在磨難和變革中走向世界、走向現代化,傳統文化的破題一直如影隨形。
  傳統文化對於今日之中國,將扮演怎樣的角色?郭齊勇認為,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與時代是偕行的,“窮通變易”、“通權達變”是它的特點之一。“延續了幾千年的中華民族及其文化,一直不墜不墮走到今天,十分了不起。優秀傳統文化所蘊含的文化基因,對於解決今天的各種問題,意義重大。”
  曾經馳騁全球的西方文化,隨著現代化的日益深入,其與自然環境、社會倫理和內在人性的一系列矛盾越發尖銳。郭齊勇說,東方的傳統智慧經過現代化轉化後,可以成為這些問題的“解藥”。孔仁孟義、道法自然、佛家慈悲……“這些東西都是我們的寶貝啊!”
  和今天一些急功近利、破壞環境的思路不同,傳統文化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。“古人有敬畏之心,尊重天地,供奉祖先,顧及後代,這是出於保護人類、族類棲息地和文化養育的考慮。”郭齊勇談起古人的《月令》,何時打獵捕魚、何時砍伐樹木,都有規定。不殺母獸、不犯幼鳥、不濫砍伐,否則就是違禮、不孝。“儒釋道都講究人與天地萬物為一體,與山河大地、與宇宙共生。這些智慧,讓我們得以從更長遠的時間與更大的空間去考慮環境和資源的問題,所謂‘天長地久,物我同春’。”
  優秀傳統文化,能讓社會更文明。很多次講座,郭齊勇都會倡議子女儘量與父母住得很近,只有“一碗湯的距離”。這種“孝親”之舉,能讓人與人之間更為親密。他說,“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”的精神、“德主刑輔,禮法並用”的機制,以及對“仁義禮智信”、“孝悌忠信禮義廉恥”等品德的提倡,都是社會文明之道。
  優秀傳統文化,也能浸潤人的心靈。現在很多人被人造物異化,感覺漂泊、孤獨、病態,傳統文化卻提倡構建“理想人”。“現代化的目的不是製造恐怖和緊張,也不是只見物不見人。我們多讀讀四書五經,讀讀老莊、佛禪,用它們來調節心靈,感受何謂平常心即‘道心’、何謂‘民胞物與’,以此活化心靈,人會活得更自在,社會也會更有人情味。”
  【深思】
  弘揚傳統文化需要正本清源
  採訪當天,郭齊勇雖然和記者約好上午9時採訪,但他很早就到了國學院,參加一套中小學傳統文化教材的編輯會,與十多位編輯人員一起,認真勘校教材中的每一個小細節。說起習近平總書記剛剛提出的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,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,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”,他抑制不住激動之情。
  “對待傳統文化,要看它的主流。如果我們能夠很好地瞭解孔孟、瞭解老莊、瞭解優秀的傳統文化,把握精髓,養育自己,就能讓傳統文化在今天發揮正面積極的作用,滋養當代中國。”郭齊勇說。
  而要讓優秀的傳統文化在現代發揮作用,就必然要釐清對傳統文化的種種誤讀。“有些人不看主流,抓住隻言片語就橫加撻伐,這不是實事求是的態度,這樣做只會糟蹋我們的文化。”
  比如,古人曾說“刑不上大夫,禮不下庶人”,有人認為這是一種等級觀念的象徵。郭齊勇說:“‘刑不上大夫’是理想狀態,既是為了保護上層官員的自尊,更是對政治生態與官員提出了高標準、嚴要求,一旦他們違背這種要求,該上刑的還是要上刑。同樣,‘禮不下庶人’不是對庶人可以無禮,也不是庶人無禮可循,而是說制禮只制定士以上的等級,庶人參照士禮而行。因為庶人一般家境不好,如做硬性規定,他們可能負擔不起。這其實是為了減輕窮人為了講‘禮’而增加的負擔。”
  郭齊勇非常敬重五四一代學人,但對於他們曾經提出的“消滅漢字”之類的論調,則堅決反對。他說,漢字本身承載了巨量的文化信息,也是中國人之所以是中國人的基礎之一。“全國各地方言差異如此之大,但我們彼此理解毫無隔閡,因為我們都使用漢字。”
  【展望】
  中國傳統智慧可以造福世界
  “排班!班齊!闢戶!”“一鞠躬,再鞠躬,三鞠躬!”2012年9月孔子誕辰日,武漢大學老圖書館門前,300名身穿朱子深衣漢服的大學生,在郭齊勇的帶領下,神情肅穆,向孔子等畫像鞠躬行禮,齊誦《論語》,一時傳為美談。
  “我們應該擁抱傳統,而不是葉公好龍。”郭齊勇對記者說,要對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,有所揚棄,使之更契合現實。“任何一種文明,面對特定的時代問題,都不會給予現成的答案與解決辦法。祖宗留下來的文明,不是讓我們躺在上面睡覺的,而是讓我們繼承精神,去創新、去發展。這是我們的責任。”
  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,能否造福當今世界呢?郭齊勇的回答是肯定的,“中國人要用自己孕育的文明,結合當今世界文明的優秀成果,進行融合、轉化,讓東方智慧為世界作出貢獻、提供營養。”
  他舉例說,在中國古代,儒、釋、道三教也存在衝突和矛盾,但從來未發生過宗教戰爭。這是因為,中國文化是和合性的文化,儒、釋、道都崇尚和諧,最終三教歸一。這樣的智慧,對化解世界上的宗教衝突與緊張提供了很好的借鑒。
  (原標題:中國傳統智慧應該造福當代社會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vuhvr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